加入VIP,免费下文档
| 注册

音乐研究 浅谈后现代主义音乐美学

时 间: 2017-04-16 17:04:37
【导读】科学判断形势、精准把握疫情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范文小编整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各类文章,可以顶部搜索栏中找到您需要的文章,供大家共同学习参考。音乐研究  浅谈后现代主义音乐美学一  【摘 要】“在所有艺术中都存在着一种已不再能像以前那样去观赏和对待的物...
科学判断形势、精准把握疫情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范文小编整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各类文章,可以顶部搜索栏中找到您需要的文章,供大家共同学习参考。

音乐研究    浅谈后现代主义音乐美学一 

  【摘 要】“在所有艺术中都存在着一种已不再能像以前那样去观赏和对待的物质成分,因为这种物质成分也不能不受制于现代科学和现代实践。”①20世纪以来“后现代主义”从思维方式、世界观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影响着音乐的创作。后现代主义音乐无序、突破性的创作方向、音乐技巧、音乐表现给听众带了不一样的体验。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无序;有序;作品审美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2-0069-01

  “后现代主义”,主要指20世纪(尤其是下半叶)出现的一种反美、无序,具有多元性、兼容性、不确定性、内在性的音乐。这种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西方音乐故有的传统模式(甚至包括现代主义音乐),“乐谱已不再是一套限制性的指示”,而是开放式的存在;“演奏者己不仅仅是作曲家和听众之间的桥梁,演奏者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作曲家(这又和中世纪初期一样)”;“秩序的原则起了变化”,具体音乐的出现从根本上引发了人们对音乐的思考,以往被音乐排除在外的噪音堂而皇之地进入到艺术音乐的殿堂,从而取消了“乐音”和“噪音”、“自律”与“他律”的界限,也消解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20世纪音乐发生了巨大变革。

  在传统的美学定义上,不仅后现代主义的音乐作品是无序的,就连他们形成的风格特点和不成文的规则也是违反美学“美”的传统意义。他们的作品被形容为 “溢出了艺术的容器”,也造成了“传统风格沿袭的断裂”。正如哈桑所概括:“美的特点是有序,反美的特点是无序。”②20世纪的偶然音乐、环境音乐、概念音乐等后现代音乐打破了原有的秩序(包括现代主义),反应了反美的音乐美学观。

  解构主义者的代表,法国的德里达推行“解构”理论——反对结构美学。德里达对“解构”的解释是,那是“一种在结构的意义上强调开放性的态度和思维方法,强调随机行为过程而不是过程之后的确定结果”。西方音乐作品有史以来(现代主义也一样)都是有序的、受人工控制的,具有确定性文本(如乐谱),并且创作结果是“音乐”的载体。之所以会有“作曲技术”这个理论,是为了创作后的作品具有统一的秩序,在框架中进行变化。然而真正的无序是从解构主义音乐开始的,“即全局性的偶然、随机音乐,它们打破了人工控制的传统”。如约翰·凯奇的音乐。凯奇本人并没有提到后现代主义,而是受东方禅学的影响,但他的音乐行为与作品可以说是后现代音乐的实践之作。凯奇的《4'33''》的演奏方式就是演奏者在钢琴面前,开头打开琴盖,结尾合上,那究竟演奏了什么音乐?其实就是观众所产生的声音构成了这首作品,不同的演出场次和观众构成了不同的音乐声响。这种创作与演奏,是对传统音乐的一种批判,打破了传统乐音与噪音的界限,也打破了音乐与生活的分界。正如德里达所说,演出内容是不确定的,结果和过程哪个最重要,也大可不必去争, “是一种无意义的意义”③。

  同时后现代主义还具有“异延性”。意义的异延导致了多元取向。而这种多元主要表现在复合风格上,通过拼贴产生。后现代主义的拼贴是将不同风格的音乐并置在一起,进行无机(没有感性因素来统一作品)拼贴,并且没有主次之分、没有过渡,直接拼接。后现代主义音乐在实践中的另一个重要表现为广场音乐。台上台下的尊卑之分没有了,消解了专业艺术与大众艺术之间的界限,大众也是艺术家。广场音乐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追求声光电结合的强烈感性效果。舞台布置、音响设备、灯光效果等都强调视觉的冲击,带来强烈的声光效果,这是广场音乐一个典型的特点。摇滚乐为典型的广场音乐,摇滚乐重视舞台音响、灯光布景等视觉效果,更注重台上台下的互动。同时摇滚还具有其自己的特点,即“主体的零散化”。喧闹、拥挤、跳动、扭动是摇滚乐现场的表现,无论表演者还是听众都像吸食了“精神鸦片”,沉浸在其中。这也体现出了摇滚乐独特的“主体零散化”特点,这是后现代人的典型特征。在中国,以崔健为领军的中国摇滚乐,还有着质疑、批判的精神,这与后现代主义的思想不谋而合。

  后现代是区别于现代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杂乱无章”的世界,对于后现代主义者才是正常的,相反“整齐有序”的世界对于后现代主义者反而是无序和混沌的,这也是后现代和现代的思维差异和本质区别。后现代主义的音乐也是建立在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意识上的,无序化、多元化、不确定性成为后现代主义音乐的鲜明特点,带来了20世纪音乐学的巨大变革。

  论述了作者对人的情感,理智,艺术,音乐和美的认识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的认识。通过分析情感,理智,艺术,音乐和美的关系及其社会价值,得出了情感决定理智的实践对象,而理智的精确分析又反馈于情感;就个人来说“美”是人认识世界的原则和改造世界的方向;就社会来说“审美”体现了社会的现状也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音乐美的本质在于音乐传递了美;创造力来源于对广义艺术的感知等结论。

  关键词: 音乐美学,广义艺术,美,情感,理智,创造力


 

音乐研究    浅谈后现代主义音乐美学二

  1. 情感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概括而言,情感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

  -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也是人际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

  2. 理智

  理智,一种人类的心智能力。它被认为是一种思考、计算、衡量、推理与逻辑的能力,通常被当成形容词来使用。当我们说一个人是理智的,代表他的行为都是经过思考,考虑过对错、前因后果,有道理,合乎逻辑的。具备这样能力的人,我们会说他是理性的。

  与理性相对的心智能力,为直觉、感觉、情绪等,这些都是不经过仔细计算与推理,由内在冲动引导,进行决策的能力。

  可见理智的作用在于使人能够精确,准确,客观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 情感和理智的关系

  情感与理智的关系概括来说就是情感告诉理智要做什么,理智则结合实际情况,对情感要求进行分析和判断,并精确的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满足情感的需要。因此情感对人类的实践起了主导作用,没有情感只有理智的人是没有创造力的,没有情感的社会更是无法发展和进步的。

  一般来说,理性往往被看作高级的能力,享有真理在握的荣誉,而作为低级能力的情感则被看作对真理的干扰。因此,历来理性一直被视为学术研究的基础,而情感则最多只能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然而,然而这是错误的看法。人是情感动物,也是理智动物,二者不可缺一。在人类一切事业中,情感都是原动力,而理智则有时是制动器,有时是执行者。或者说,情感提供原材料,理智则做出取舍,进行加工。世上决不存在单凭理智就能够成就的事业。

  所以,无论哪一领域的天才,都必是具有某种强烈情感的人。区别只在于,由于理智加工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对那作为原材料的情感,我们从其产品上或者容易认出,或者不容易认出罢了。情感和理智是一对合作伙伴,如同一切合作伙伴一样,它们之间可能发生冲突。有几种不同情况。

  其一,两者都弱,冲突也就弱,其表现是平庸。

  其二,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情感强烈而理智薄弱,或理智发达而情感贫乏。在这两种情形下,冲突都不会严重,因为一方稳占支配地位。这样的人可能一事无成,也可能成为杰出的偏才。

  其三,两者皆强,因而冲突异常激烈。然而,倘若深邃的理智终于能驾御磅礴的情感,从最激烈的冲突中便能产生最伟大的成就。这就是大天才的情形。

  可见

  情感决定理智的实践对象,而理智的精确分析又反馈于情感,但归根结底情感在实践和认识中起了主导作用。

  2、谈“美”

  美,一般指“某一事物引起人们愉悦情感的一种属性”。

  美的哲学定义:美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的特殊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人们在密切接触具体事物,受其刺激和影响产生了愉悦和满足的美好感觉后,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丑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美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美不能够离开具体事物单独存在。

  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与丑是对立统一的,即,如果没有丑的存在也就没有情感对美的追求。丑的本质在于情感对美的趋向。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总是先通过感觉来感受,并用最简单的美与丑来评价,评价结果决定了你是否对被认识的事物感兴趣,然后才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进行理性认识。我们知道追求愉悦和美好的感觉远离痛苦是情感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在前面论述情感和理智的关系时提到,情感对人类的实践起了主导作用,如此一来人类便在情感所认识的美的指导下通过理智的实践去创造美好消灭丑陋。从这种意义上来看的话,显而易见的是:

  就个人来说“美”是人认识世界的原则和改造世界的方向。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从人类社会角度来看,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美的评判标准不一样,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恐怕无法统一,因此不同的人对如何改造世界的观点也不相同,这就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出现。换句话来说人类社会内部矛盾的根源来自于社会内部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观。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当一段时期的矛盾化解后,新的社会就形成了,从而社会总体的审美观是区分社会所处的时代的标志。

  可以想象,在理论上你到了一个未知的文明之后,你只要用统计学的方法了解多数人的审美观,就可以知道那是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民族。

  说到这读者可能会想到,审美观如此重要,它是怎样形成的?能否通过通过某种方式改变某个人的审美观,进而化解社会内部的矛盾?

  我的看法是审美观是在人类的实践中形成的,通过教育的方式传播实践经验可以塑造或者改变人的审美观。

  如果你是古代的一个皇帝,你想让社会更安定,你肯定会通过政治思想教育的方法让社会中人的审美观统一,使社会更团结,这样你的统治就更方便了,当我觉得从促进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应当保护审美观的多样性,这样社会才可能更快的进步。事实上只要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和第一个资本主义社会诞生后的社会相对比就不难发现这一点,前者不允许有不同审美观(在中国必须为孔子的审美观)后者则保护思想的自由。

  可见

  就社会来说“审美”体现了社会的现状也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

  3、艺术和创造力

  艺术的目的分为两类即

  无动机的目的

  无动机的艺术是指那些本来就是人类不可或缺一部份的艺术,这类的艺术超越个人,或是不是为某一特定目的所创作。以此观点,艺术和创造力一様,是人类依其天性而来的,因此超过实用的层面。

  这些常常没有特定实际的目的,人类学家认为这些是文化的一部份,多半不是由个人提供,而是许多世代变化之后的结果,也和此文化和宇宙的关系有关。

  有动机的目的

  有动机的艺术是指那些因为特定目的产生的艺术。可能是为了政治的变革、对社会的某一议题表示意见、表达特定的感情或是态度无动机的目的、陈述个人心理、描述另一个事物、销售产品,或是作为一个交流的工具。

  在我看来

  狭义的艺术指的是,人类用于表达情感的而创造的事物,目的是人为的表达和传递某种情感。

  这里所谈的是广义的艺术,即艺术就是令人产生某种情感的事物。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事物,只要在某一时间能令人产生某情感,那么在人体验这种情感的过程中,这个事物被认为是广义的艺术。即艺术是由主观认识决定的。

  狭义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广义的艺术是个人通过情感对世界的认识方式。

  当久居城市处于喧闹,光污染,雾霾的你,有一天登上青藏高原面对青海湖时会产生很多情感,是什么是你流连忘返?当一个军事指挥官面对强敌临危不惧的发布一条条军令,将敌人击溃的时候是什么令你拍手叫绝?当困扰全世界科学家的一个个世界难题,被爱因斯坦1905年发表的3篇论文巧妙的解决的时候,是什么让你看到这3篇论文后惊呼,原来是这样!?

  是艺术,在那一瞬间你的眼里这些都是艺术,很多事物使你经历的情感震撼不亚于那些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