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VIP,免费下文档
| 注册

教案

时 间: 2019-08-26 02:50:59
【导读】[荆轲刺秦王]教案 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在尖锐的矛盾中通过人物的言行表情神态表现人物性格。 2以教材为例子,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本课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 2通假字:淬决卒。 3古今异义词:涕币提。 4学会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文言文内容的...


[荆轲刺秦王]教案

  教学目的:1 体会作者在尖锐的矛盾中通过人物的言 行 表情 神态表现人物性格。

  2 以教材为例子,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 本课实词:亲 深解 救 教 敢 还 资 振 图 室 诏 被 穷 兵 阵 私。

  2 通假字:淬 决 卒。

  3 古今异义词:涕 币 提。

  4 学会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文言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自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 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 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 西周 秦 齐 楚 赵 魏 韩 燕 宋 卫 中山十二策,反映了 战国时 期各国政治 军事 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 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 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 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 标题,课文题目都是 后加的。

  2 背景介绍: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打算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 处于朝不保夕 危如累卵的艰难境地 。事实是 :“燕微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 好象热锅上 的,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 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3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 卿,然后派他 到 秦国行刺,其目的是 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 ”,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 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 极其凶险的事,还是 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本文记的就是 这件史事。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 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 助弱御强 有 勇有 谋 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 们仰慕的原因,在于他 站在了 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本文揭示了 微小燕国和强盛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战国时 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4 战国末期燕秦两国的斗争形势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那时 ,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 一个地 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 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 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 也为了 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 ;假如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二 整体感知课文

  熟读课文,看课下注解及课文评点,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了 解课文,研读第一部分)

  (一)课文起始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询[六国论]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1 荆卿及战国四大刺客(或曰五大刺客)

  2 荆轲刺秦王

  3 [战国策]:(1)策士谋臣的韬略和言论。

  (2)生动写人,流畅语言。[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全文内容写行刺,但行刺之前内容为详。由“打算”→“诀别”→“行刺”三部分组成。读文言文每个语段最要紧的是 把握人 事 物三要素及其关系。

  (三)研读第一部分:行刺打算。

  1 〈1-2段〉 人+事=〉商议计谋

  (1)词句:微 亲 说 穷

  (2)理解:①荆轲刺秦王是 在什么情况下?

  ②与太子对话表现荆轲怎样性格?

  2 〈3-4段〉人?事?物?=〉求取信物

  (1)词句:樊於期 深 堪 涕 见陵 偏袒扼腕 教

  (2)理解①文章写太子“不忍”有 什么作用?

  ②荆轲私见为什么能使樊於期大方献身?

  3 (5段)=〉打算匕首 淬

  4 (6段)=〉配备副手 敢 忤

  5 (7-8段)人?事?=〉怒斥太子

  (1)词句:无意 竖子

  (2)理解:①“日以尽矣”反映了 太子什么心情?

  ②荆轲怒斥太子之因是 什么?显示什么性格?

  (四)把握第一部分人 事 物

  (1)人:荆轲——侠肝义胆 果敢勇决 刚直不阿 秉性刚烈秦王

  太子——惊恐焦急 浮躁多疑强暴

  樊於期——义勇刚烈,热肚直肠天下

  (2)事:行刺秦王之前的打算 共诛

  (3)物:①督亢地 图;②樊於期头;③天下利匕首

  (五)小结

  (1)人:何子平 顾凯之

  (2)事:归家养母 子平孝顺,忠诚不二

  (3)物:俸禄

  (4)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

  一 进行新课

  我 们上 两节课已经讲解完课文,为了 加深理解 巩固学习,我 们这节课重点探讨荆轲的性格特点和评述荆轲,并且表演荆轲刺秦王惊心动魄的场面。

  1 简单明确地 复习前课文所讲授的重要内容。

  2 请学生饱含情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全文:

  全文梗概: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打算——易水诀别——秦廷行刺——行刺失败

  3 开展讨论思量,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性阅读练习。

  讨论内容:我 们应该怎样熟悉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荆轲刺秦王,是 抵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 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 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 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 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 着很大的局限性。

  4 分析重现刺秦的过程:

  进入秦殿--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英勇就义

  5 分析鉴赏刺秦场面的写作方法:

  (1)通过语言 神态 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 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2)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 荆轲的威武壮烈。

  (3)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蜿蜒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 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二 总结全文,布置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2)建议有 条件的同学,课后可以观看陈凯歌导演的电影[荆轲刺秦王],加强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熟悉。

  

第四课时

  完成并评点本课固学案上 的相关练习

  1 课堂完成基础夯实1---5题

  2 课外完成阅读提升

  附:板书设计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全文梗概: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打算--易水诀别--秦廷行刺--行刺失败

  荆轲形象分析:有 勇有 谋 深沉 刚毅 大方 爱国 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