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VIP,免费下文档
| 注册

学习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重要讲话精神心得9篇

时 间: 2015-10-23 08:21:13
【导读】学习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读懂《国家监察》的“数据说”  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电视专题片《国家监察》已于1月12日晚开播,一经播出就引发热议。《国家监察》“全景式”“立体化&r...

学习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读懂《国家监察》的数据说
 
  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电视专题片《国家监察》已于1月12日晚开播,一经播出就引发热议。《国家监察》“全景式”“立体化”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不断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一个个“跳动”数据、一件件鲜活案例、一幕幕“悔之晚矣”真实情节、一声声“重锤”敲击回响……
  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继续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一体化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举旗定向、改革前进,探索出自我监督、自我净化的优化制度路径。笔者从五集中反映的“数据”切入,讲述让“公权力”必须姓“公”,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这篇《国家监察》“数据说”。
  3年到3个月——设“防”堵“漏”,聚合力、畅衔接,做好党管干部“后半篇文章”。“八小时内看‘政绩’,八小时外看‘足迹’”,因监察范围过窄、反腐力量分散、纪法衔接不畅等问题,导致监察起步时遭遇桎梏、障碍重重。《擘画蓝图》中“郭海案”在2014年就被侦察,但3年时间停滞不前。正是因为种种案例和带来的后果,进行监察体制机制改革,突破“瓶颈”制约刻不容缓,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履行党管干部责任,深化运用“四种形态”,填补执行“漏洞”。让公权力姓“公”,是监察各部门凝聚合力、锐意进取的共识与追求,为逐步完善我国法治体系,一棒接着一棒“跑”、一锤接着一锤“敲”、一环接着一环“拧”,在法治道路上方向更加明确、步伐更加坚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以下简称《监察法》)的出台,使职能体系更加系统完备,运行更加科学规范,广大党员干部先谋于局、抓早抓小,监察部门“全流程、全要素”办案,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秦家大院”再恢弘,不义之财住着也不会让自己安了心、入了眠,“秦光荣案”深刻揭示党内监督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精准定位,不留“死角”,破除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弊端,在强大震慑和政策感召下,织密“监督网”“防护网”,让妄想“平安着陆”、对抗公权的“毒瘤”“杂质”无所遁形,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
  46家和129家——激“浊”扬“清”,全覆盖、强震慑,打通纪检监察“最后一公里”。《监察法》明确了六类监察对象,为下好监督体系“一盘棋格局”提供责任主体保障。以党纪法规为“硬杠杠”,切实增强监督全覆盖、有效性,也对监察工作有了更高要求。《全面监督》中记述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统一设立46家派驻纪检监察组,监督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129家单位,这1:3的比例是不断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营造新风正气良好政治生态的有力保证。打铁必须自身硬。党的十九大后将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纳入监察范围,逐步实现监察建设资源配置“到位”、规范程序“到边”、靶向指导“到人”、执行利剑“到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之后,全国监察对象增加了200%以上,而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人员只增加了10%,这对要求监察干部“日体检、常治病”,抓住监督制约“关键少数”,不断审视自己、要求自己、检查自己提出更严格的考验。要紧盯“关键少数”,创新监督方式,广东省中山市纪委监委约谈“一把手”,这样的提醒谈话形成常态化制度化,必将可以引领“绝大多数”,层层传导压力、步步压实责任。
  23户变2038户——“稿”来“稿”去,微腐败、莫伸手,发起深度贫困“最后歼灭战”。贫困“认定”优亲厚友,“退出关”以权谋私,扶贫专款贪占冒领,扶贫干部“匆匆入户、实时填表”,日排名、月督查导致基层想方设法“造声势、讲排场”,衍生“纸上”攻坚、“造景”脱贫,“微腐败”领域易滋生的“投机”行为、“官派”作为更是人民凉了心、伤了情。“异地搬迁”是着眼于脱贫攻坚实际,实践的安居扶贫新举措,《聚焦脱贫》中,陕西省眉县及其他一些地区“被搬迁”2038户,实际迁入新居只有23户。“扶贫干部累的进了医院”“不能再被‘约谈’”……让这位分管陕西省扶贫的副省长只看重“显绩”搞敷衍应付,虚报进度也照单全收,自己包保的“扶贫点”在1年时间内也就呆了6小时。这样的干部,这样的作为,让监察职能部门找到“小切口”,重点查找“监管不力、作风漂浮、违规决策、弄虚作假”问题,强震慑、严惩处,为“最后歼灭战”提供坚强的纪法保障。针对惠民惠农补贴进行的“清卡”专项行动,大数据“赋能”监管体系,让百姓手中的“糊涂卡”变成“民心卡”,让精准监督有了“抓手”,也让“微腐败”重点领域反面典型无处遁藏。据悉,凉山州开展“清卡”行动纠错兑付滞留资金1.7亿,现场清退补贴730万元。这项行动无疑大获全胜、大快民心,但隐藏在背后的是官员只顾“开心”却失了“本心”,刷了“白墙”却污了“心墙”,也直观感受到监察“一竿子插到底”的决心和践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铮铮誓言。
  3%等于1亿——民生“考核”,动手术、打疫苗,牵引政治自然“生态修复力”。“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广大党员干部的“永恒课题”“终身课题”,关乎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在教育、医疗、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民生领域频频出现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必须要“刮骨”自查,“动手术”查处,“打疫苗”防范,来场时刻“直播”的民生“考核”。在《护航民生》中,真实记录了“看病难看病贵”“设立非法矮围”“虚报冒领贫困学生资助金”等突出问题。“药占比”这个词并不陌生,江苏省无锡市医疗领域专项整治,对收受回扣、违规统方下大力气查处,让药占比下降了3%,核算等于节约1亿元,百姓自己要少掏3000万元。漠视医德良心,枉顾患者需求,监察部门问题导向,制度补“漏”,阳光采购、阳光监管,百姓再也不用花“冤枉钱”。净化政治生态如修复自然生态一样,是我们党持之以恒狠抓落实的“常规动作”。监察部门10天拆除10年非法矮围,终止了“下塞湖”变为“夏设湖”的“荒唐笑话”,25个单位的62名国家公职人员也因此付出了代价。把“能贪则贪”的“手”伸进了贫困学生补助中,监察部门高悬“利剑”,秉持“在监督的地方再监督”,坚决遏制贪腐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蔓延“势头”,绝不松懈、绝不手软。
  30余项培训7.3万人——守“根”铸“魂”,走在前、作表率,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执纪者必先守纪,律人者必先律己。以执纪者为对象进行教育管理,30余项法律法规在十九大后,共培训纪检监察干部7.3万余人次。要守纪律己,带头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强化政治监督,继承对党绝对忠诚的光荣传统,不掺“杂质”、不蒙初心、不折不扣。《打造铁军》中的反面典型邱大明正是在“灯下黑”的“阴影”中失了本心、“掉下”队伍。理想信念教育是“排毒杀菌”、自我净化的根本途径,丰富党纪法规和业务专业知识,提升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要把自己扎紧制度“笼子”里,把审查调查权“规范”起来,强化自我监督,深化自我革命,警钟长鸣、持之以恒,挺起民族脊梁,跳出“微腐败”窠臼,驰而不息转变作风,绝不做“两面派”。桃“李”不言,“夏”自成蹊。绩溪县纪委书记李夏用生命诠释扎根基层、知重负重的责任与担当,用8年如一日的“初心”实绩呈现出群众事就是“家事”,瞄准“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过硬作风和坚韧决心。另外,有效问责能够推动纪律约束和制度执行,纪检监察干部列了“军令状”、响应“动员令”,就不能有“喘喘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全面把握党风廉政建设普遍性、规律性,从严从实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合理分工,协同合作。要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健全激励机制和纠错容错机制,重拳出击变相抬头“四风”问题,守法示范、执法规范,巩固拓展执纪经验和成果。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回顾2020反腐“成绩单”,2021年,必将牢牢把握“100-1=0”中的“1”,各个领域的数据在阳光下运行,让“廉心”与“民心”紧紧相连、环环相扣。

 
学习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福建财政厅: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福建财政工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站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要历史时点上,福建财政系统将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为契机,更加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在福建工作时的一系列创新理念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准确把握这一指导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发展,引领新时代福建财政工作积极开创新篇章。
  一、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引领财政改革发展、推动财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全面系统创造性地总结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旗帜。财政是庶政之母、兴邦之本,也是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基础。2002年10月,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与时俱进,振兴财政”的重要嘱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财政事业发展,赋予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重要定位,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和加强财政宏观调控功能,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更好发挥财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作用,必须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和推动财政改革发展。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领和推动财政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明了我们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目标、根本路径、发展思想等核心内容和要义,为新时代财政改革发展走中国特色道路指明了具体方向。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十四个坚持”全面精辟地论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为新时代财政改革发展应对新任务、新问题、新风险提供了科学方法和行动指南。三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工作的一系列高屋建瓴、内涵丰富的重要论述,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领导新时代财政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也为新时代财政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本质特征,更加自觉地把讲政治贯穿财政工作的始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最鲜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财政部门为党和国家当家理财掌管“钱袋子”,更应在履职尽责过程中把坚持党的领导放在首位,坚持和完善党对财政工作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财政工作各领域各环节,不断提高依法理财、科学理财、为民理财的水平。
  一是紧扣党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服从服务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需求,积极发挥财政在支持打赢三大攻坚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的职能作用,着力深化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更好服务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大局,促进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更加尊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强化财政政策与货币、就业、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积极为企业减轻税费负担,落实好财政“放管服”举措,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三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春节同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强调,稳中求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总基调。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也给财政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强疫情防控经费保障,确保疫情不反弹,在稳的基础上积极进取,落实好助力企业复工复产达产各项财政政策举措。要坚持过“紧日子”思想,挤出更多资金用于疫情防控和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更加积极有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发挥财政逆周期宏观调控作用,助力我省在“稳”与“进”中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四是推动财政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向纵深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中,就“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和要求。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福建财政系统党的建设,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大力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倡导的“滴水穿石”精神和“四下基层”“马上就办”等优良作风,进一步增强财政干部“八大本领”,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财政干部队伍。
  三、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更加有效发挥财政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基础上,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与思考中逐步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在党的十九大确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为民情怀,切实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财政履职尽责的过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作为财政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共享发展理念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织密托牢民生保障网。将新增财力持续向民生领域倾斜,落实好为民办实事项目,推进以民生“七有”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建设,集中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尤其是,要针对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大力支持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二是突出财政的公共性和公平性,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要更加注重公平公正,加大对脱贫攻坚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发挥转移支付的再分配调节功能,财力尽可能向基层一线、困难地区下沉倾斜。特别是要充分考虑疫情冲击对基层财政运行带来的新压力,统筹中央转移支付和省级自有资金,加大对下转移支付力度,对县级的转移支付规模只增不减,兜牢基层“三保”支出底线,增强老区苏区等困难地区“六保”支出的支撑和保障能力。三是坚持为民理财,主动接受人民监督。2000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署名文章《依法行使政府监督》,对财政监督作出了重要论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有机贯通、相互协调。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始终坚持对人民负责,不断完善财政信息公开机制,加大预决算公开力度,落实好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进一步强化包括疫情防控相关支出在内的财政资金监督工作。
  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坚持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指导,更加积极有为服务好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政策框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当前,我省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生产生活秩序加快全面恢复,但经济发展仍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任务十分紧迫。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传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总结的“晋江经验”,立足福建实际情况,以财政政策的精准发力护航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以发展的实际成效带动财政收入高质量增长,实现经济与财政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
  一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财政政策和资金保障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要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支持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创新要素加快聚集。支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创新升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数字经济做大做强。要围绕推动协调发展,积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支持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推进基础设施联通、产业配套协作、公共资源共享和生态协同保护。要围绕推动绿色发展,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生态保护财力转移支付、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等转移支付力度,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强闽江、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深化绿色发展的福建实践。要围绕推动开放发展,服务好海丝核心区建设提升行动,推动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落实促进外经贸发展各项财政政策,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推动扩大闽台民间经贸合作。二是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要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增强企业获得感。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把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坚持实打实、硬碰硬,不折不扣落实好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增值税、对防疫补助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等税费支持措施和一系列社保缴费减免政策,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政策成效,切实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三是用好用足用活政府债券资金,更好发挥债券资金对稳投资促发展的重要作用。要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加强项目筛选与储备,建立滚动接续的项目准备工作机制,集中资金支持“两新一重”等重点项目,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同时,要坚持底线思维,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把握好节奏和力度。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构建管理规范、责任清晰、公开透明、风险可控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准确把握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稳妥处理偿债压力与实际财力的关系,依法健全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加大隐性债务存量的化解力度,不因应对疫情就不重视债务风险,不因财政困难就违规举债制造新的风险。
  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指引,更加持续有力地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推动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内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也是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强调,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健全各方面制度,完善治理体系。当前,福建财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的改革担当,以钉钉子的精神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财政制度。一是加快财政体制改革。主动对标对表中央改革进程,抓紧出台医疗卫生、教育、科技、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推动形成稳定的省与市县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根据中央的部署,以优化省与市县财力分配格局、强化收入体制激励作用为导向,及时研究完善省以下财政收入划分制度,进一步理顺省与市县财政分配关系。二是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坚持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针对我省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薄弱点,重点抓好财政资金项目库建设、预算绩效管理一体化等工作,加快运用零基预算理念,打破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真正做到花钱要问效、无效要问责,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三是深化税收制度改革。积极跟踪对接中央关于税制改革的部署,在中央赋予地方税收管理权限的范围内,研究制定我省具体实施方案。强化税收的再分配调节功能,按照中央的部署,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落实消费税改革,积极推进建立健全地方税体系,培育壮大地方税税源。

 
学习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福建财政厅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专题四
 
福建财政厅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专题四
——坚持强化财会监督 自觉融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
  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继续健全制度、完善体系,使监督体系契合党的领导体制,融入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要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这一重要讲话,将财会监督上升到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升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新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财会监督工作的新定位、新职能,也为新时代财会监督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福建财政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会监督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刘昆部长和程丽华副部长的批示要求,结合当前组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有关工作,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学习调研,真正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应对风险挑战、推动财会监督事业发展的治理能力和工作水平,推动福建财会监督工作迈上新台阶。
  早在2000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发表署名文章《依法行使政府监督》就指出,“加强财政监督不仅可以保障财政资金的正确运行,提高资金使用效果,而且可以发挥国民经济‘监视器’和‘警示器’的作用,及时分析和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新情况、新问题,为政府制定经济决策提供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当时撰写的这篇文章对我们继续做好新时期财会监督工作仍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尤其是文章提出“四个加强”的要求,仍然是我们要牢牢坚持和遵循的工作方向。同时,应该看到,新时期财会监督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财政、财务、会计方面的专业监督检查工作,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从严治党、反对腐败的重要手段,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抓手。加强财会监督是保障财政部门履职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各种财政管理事项的监督检查,能及时查处和纠正各类违反规定的行为,保障财政资金、国有资产的安全,并发现财政管理的薄弱环节及制度漏洞,提出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和完善政策制度的意见建议,为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决策参考。
  近年来,福建省财会监督工作取得了较大进步,在财税政策、预决算公开、政府采购、会计等监督方面得到了财政部的充分肯定,财会监督机制和方式创新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包括监督力量不足、监督工作与财政业务融合不深、检查方式的信息化水平不高等,制约了财会监督工作的效能。做好新时代财会监督工作,要求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府监督的重要论述,围绕财会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职能定位,紧扣财会监督的主要内涵,结合我省财会监督工作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财会监督管理制度,改进监督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财会监督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更好地发挥财会监督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是要围绕财税政策执行、预算管理、国有资产、政府债务、政府采购等方面开展财政监督,重点突出财税政策执行监督,当前围绕“三大攻坚战”“减税降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等有关重大财税政策的执行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及时解决政策落地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政策落地生根;重点突出预算管理监督,对专项资金管理、预决算公开、绩效评价等方面开展监督检查,贯彻落实十九大关于“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要求。
  二是要围绕规范部门预算单位和市场经济主体的财务管理开展财务监督,重点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中央八项规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党和国家的反腐倡廉有关精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关注“三公经费”、会议费等费用开支情况、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情况、是否设立“小金库”等,提高有关单位的法律法规意识、风险防控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督促有关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完善财务制度。
  三是要围绕提高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和提高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执业质量开展会计监督,履行《会计法》赋予的监督职责,围绕财政中心工作、民生等重点领域和行业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重点检查会计准则执行情况、会计核算是否公允、信息披露是否真实完整、财政政策执行是否到位等,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保障会计法规准则制度有效执行。履行《注册会计师法》《资产评估法》等赋予的监督职责,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社会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的监管,严肃查处出具虚假报告、未按规定编制工作底稿、未履行必要程序出具报告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净化行业环境,更好的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对会计核算单位的监督作用。
  四是要着力改进财会监督方式方法,切实提升财会监督效能。财会监督要走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道路,加强法制建设,切实做到依法监督;要走信息化道路,充分发挥国库集中支付、扶贫(惠民)资金在线监管、福建省政府采购网上公开等信息系统的作用,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监督能力和水平;要改变当前以事后监督为主的监督方式,在事前、事中将监督嵌入财政管理业务流程,把财会监督贯穿于各个环节;要注重财会监督机构和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财会监督队伍,不断壮大财会监督力量。同时,要在党内监督是主导这个前提下,自觉将财会监督融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和人大、审计、统计等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同向发力,形成强大有效的监管合力。

 
学习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福建财政厅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专题一
 
福建财政厅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专题一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福建财政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本质特征,更加自觉地把讲政治贯穿财政工作的始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部门为党和国家当家理财掌管“钱袋子”,更应在履职尽责过程中把坚持党的领导放在首位,把党的领导落实到财政工作各领域各环节,不断提高依法理财、科学理财、为民理财的水平。
  紧扣党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服从服务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需求,积极发挥财政在支持打赢三大攻坚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的职能作用,着力深化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服务好我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大局,促进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更加尊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强化财政政策与货币、就业、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积极为企业减轻税费负担,落实财政“放管服”举措,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春节同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强调,稳中求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总基调。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冲击和挑战,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的要求,对冲疫情带来的影响,在稳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坚持过“紧日子”,挤出更多资金统筹用于支持做好“六稳”“六保”相关工作,充分发挥财政逆周期调节作用,助力我省在“稳”与“进”中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更加有效发挥财政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为民情怀,把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作为财政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共享发展理念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织密托牢民生保障网。将新增财力持续向民生领域倾斜,落实为民办实事项目,推进以民生“七有”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建设。特别是针对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大力支持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突出财政的公共性和公平性,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要加大对脱贫攻坚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发挥转移支付的再分配调节功能,财力尽可能向基层一线、困难地区下沉倾斜。特别是要充分考虑疫情冲击给基层财政运行带来的新压力,加大对下转移支付力度,兜牢基层“三保”支出底线,增强老区苏区等困难地区“六保”支出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坚持为民理财,主动接受人民监督。2000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发表署名文章《依法行使政府监督》,对财政监督作出了重要论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财会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始终坚持对人民负责,完善财政信息公开机制,加大预决算公开力度,落实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进一步强化包括疫情防控相关支出在内的财政资金监督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坚持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指导,更加积极有为服务好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
  当前,我省正面临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考验,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传承发展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总结的“晋江经验”,立足福建实际情况,以财政政策的精准发力护航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以发展的实际成效带动财政收入高质量增长,实现经济与财政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财政政策和资金保障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要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支持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创新升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数字经济做大做强。要围绕推动协调发展,积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支持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要围绕推动绿色发展,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生态保护相关转移支付力度,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强闽江、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要围绕推动开放发展,服务好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和海丝核心区建设提升行动,推动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落实稳外贸稳外资各项财政政策。
  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要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增强企业获得感。要把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坚持实打实、硬碰硬,不折不扣落实好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增值税、对防疫补助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等税费支持措施和一系列社保缴费减免政策,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政策成效,切实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
  用好用足用活政府债券资金,更好发挥债券资金对稳投资促发展的重要作用。要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建立滚动接续的项目准备工作机制,集中资金支持“两新一重”等重点项目,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同时,要坚持底线思维,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把握好节奏和力度。要努力构建管理规范、责任清晰、公开透明、风险可控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准确把握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稳妥处理偿债压力与实际财力的关系,依法健全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加大隐性债务存量的化解力度。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指引,更加持续有力地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强调,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健全各方面制度,完善治理体系。当前,福建财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的改革担当,以钉钉子的精神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财政制度。
  加快财政体制改革。主动对标对表中央改革进程,抓紧出台医疗卫生、教育、科技、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以优化省与市县财力分配格局、强化收入体制激励作用为导向,研究完善省以下财政收入划分制度,推动形成稳定的省与市县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
  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坚持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针对我省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薄弱点,重点抓好财政资金项目库建设、预算绩效管理一体化等工作,加快运用零基预算理念,打破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真正做到花钱要问效、无效要问责,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积极跟踪对接中央关于税制改革的部署,在中央赋予地方税收管理权限的范围内,研究制定我省具体实施方案。强化税收的再分配调节功能,按照中央的部署,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落实消费税改革,积极推进建立健全地方税体系。

 
学习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敢于向脱贫攻坚路上的不良现象亮剑
 
  “要深入整治民生领域的‘微腐败’、放纵包庇黑恶势力的‘保护伞’、妨碍惠民政策落实的‘绊脚石’”。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点汇上,对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推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任务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并鼓励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敢于向决战脱贫攻坚路上的“不良现象”亮剑。
  敢于向“不良现象”亮剑,要时刻用党的纪律严格约束自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扶贫干部的一言一行代表的都是党的形象,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念在嘴里。我们要时刻用党的纪律严格约束自己,不越红线,不踩底线,在偏远农村要守得住清贫,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要干干净净做人,兢兢业业做事,无论何时何地,始终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清廉务实,作风正派的干部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赞许和信赖,才有勇气和底气敢于向“不良现象”亮剑。
  敢于向“不良现象”亮剑,要形成干群联合监督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春风吹拂华夏大地,一系列的惠民政策给贫困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喜人的变化,但是,却总有那么一些人运用手中的权力或势力欺上瞒下,让群众的利益蒙受损害,人民群众敢怒不敢言。要想知道糖甜不甜,吃到嘴里才知道,要想知道人民群众的心里话,坐在办公室里肯定是行不通的,只有迈开步子、扑下身子认真倾听群众的心声。哪些人喜欢偷嘴,哪些人喜欢横行霸道,人民群众心里都有一本账。密切联系群众,形成干群联合监督体系,让“不良现象”无处遁形。
  敢于向“不良现象”亮剑,要有一抓到底的决心和勇气。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向扶贫一线延伸的有力抓手,把整治脱贫攻坚路上的“不良现象”当成维护群众利益的民心工程,我们既要有“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勇气和魄力,也要拿出一番又精又细的绣花功夫。要不断完善各项监督制度,强化问责追责制度,加强基层干群的党纪法规教育;要勤动腿,多动嘴,多跑多问,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深入一线,找到具体人具体事深挖细排,一抓到底,做到不冤枉一个好人,但也绝不放过一个坏人。
  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工作越是进入最后的全力冲刺阶段,我们的挑战和考验越严峻,只要我们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始终与人民手牵手心连心,以更加鲜明的态度和更加坚定的决心在脱贫攻坚路上毫不松懈、愈战愈勇,那么,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就一定会实现。

 
学习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给党员干部装一盏红绿灯”_“初心·使命大家谈
 
  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腐蚀和反腐蚀斗争长期存在,稍有松懈就可能前功尽弃,反腐败没有选择,必须知难而进。”党员干部成长的路上总会遇见大大小小的十字路口,站在时代的交叉路口,党员干部当始终严守“红绿灯”规则,方能行稳致远。
  红灯莫闯,狠刹纪律“红线”。会议指出,腐败——这个党执政的最大风险仍然存在,存量还未清底,增量仍有发生。一如生活中“闯红灯”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发现身边那些爱闯红灯、常闯红灯的人,往往心存侥幸,而那些被拍打的“老虎”“苍蝇”在贪腐面前同样抱着侥幸心理越过纪律的“红线”,从此回不了头。俗话说,“骥走崖边须勒缰,人至官位要缚心。”面对各式各样“红灯行”的诱惑,党员干部当紧踩思想“脚刹”,心中自念“莫闯红灯”的紧箍咒,树牢“权为民所赋”的意识,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把住廉洁自律的“底线”,守好做人做事的“生命线”。监督部门也要坚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真正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
  黄灯当停,勤拉自警“手刹”。会议提出,“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保持对‘腐蚀’‘围猎’的警觉,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关注红灯和绿灯,却对毫不起眼的黄灯常常选择忽略,而黄灯恰恰就是红绿灯交闪之间的“边界线”,一不留神就容易超速越过红灯的“警戒线”。古语有云,“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面对人生路上的“黄灯”频闪,党员干部当自觉放慢车速、拉紧自警的手刹,拒绝精神上的“走神”、思想上的“打盹”,于细微处把好关、守好界,时刻反躬自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始终做到思有所虑、心有所戒、行有所止,方能提高拒腐防变的“免疫力”,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绿灯要行,猛踩担当“油门”。会议提到,“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踏上新时代伟大新征程,站在时代“绿灯”前,党员干部更应谨慎,切勿因“绿灯”而放松警惕,当用好廉洁自律的“后视镜”、系紧审慎用权的“安全带”、握紧坚守初心的“方向盘”,一以贯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方针和要求。党风廉政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党员干部更应带头示范遵守“交通规则”,在廉洁自律上做出表率,切实转变“闯红灯”的作风,真正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本领体现在“能干事”上,始终葆有为民情怀,以“加速”的闯劲、“实干”的拼劲,为时代发展加一脚“油门”。

 
学习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构建监督网络 护航开局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赵乐际11月9日至11日在浙江调研时强调,纪检监察机关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尽职尽责地做好正风肃纪反腐各项工作,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坚强保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为“十四五”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正风肃纪的进程中,纪检监察部门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不可或缺。无论是党建工作还是干部管理,都离不开“监督”。就走入歧途的党员干部来说,自身素质当然是最主要的“内因”,但监督管理的缺失也是极其重要的“外因”,在监督执纪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是永恒的话题。
  古人常说“正本清源”,如果说我们的干部队伍是一条河,要使河水清澈,恐怕光在河水中放点明矾、活性炭不能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要彻底根治河水环境,必须从源头抓起。如果在干部的“选拔”中就出现了“混浊”现象,那治理起来难度就更大。那么,各级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管理”作用就要从“源头”开始。“源头”清了,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气正风清的政治生态就不难形成。
  当然,仅仅是“源头”清了,并不等于河水就“清”,所以,干部的“选拔”监督只是推进事业发展的第一步。每一位领导干部,与普通群众一样,并非天上神仙。“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何况是食“人间烟火”的“人”。是故,“任期”“考核”“监督”就成了纪检监察的常规工作,也是极其重要的工作。虽然古人有“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一说,但也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名言,如果在“考核”“监督”的环节出了差错,那就有可能导致“清者”变“浊者”,“朱”也成“墨”了。
  目前,硕果累累的“十三五”即将收官,令人憧憬的“十四五”即将开局。对党员干部来说,当年那颗澎湃的“初心”是否依旧,肩上的“使命”是否明白?在践行“初心使命”的进程中,有“激流险滩”,也有“雪山草地”,记得住“初心”,担得起“使命”,就能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道路上攻坚克难,一路向前。所以,干部的监督工作更应当督促干部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在砥砺奋进中炼出更加坚强的意志和勇于担当的金子般的心。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干部监督管理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是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对于各级纪检监察部门来说,每一名干部都要清楚,“监管他人者,也当受监管”,因此,加强干部监督制度建设,还应当从自身做起,在旗帜鲜明的政治氛围中攻坚克难,在清正廉洁的奋斗中服务人民,从而构建起干部监督网络,为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保驾护航。

 
学习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管党治党旋律要定在严调门
 
  反腐专题片《国家监察》与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不期而遇,既是时间上的“巧合”,更是我们党推进自我革命的“耦合”。此次全会强调,要不断深化党的自我革命、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把党建设好、治理好,需坚持“严”字当头,把高标准、严要求落实到管党治党方方面面,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制度建设要“严密”。制度建设管长远、管全局、管根本,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要把“严”要求贯穿于制度制定、完善、执行的全过程。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用“严”的“天平”称量党的建设成效,用“严”的“标尺”度量干部选拔任用,扎紧扎牢制度的“笼子”,以制度的“硬杠杠”指导工作、规范行为。要不断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提升监督权力运行的本领。要强化制度执行,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教育引导广大党员自觉尊崇制度、遵守制度、维护制度,使制度权威和效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捍卫与发挥。
  理论武装要“严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我们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要强化理论武装,拿出“做学问”的态度,坚持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中体会和发掘党的创新理论所蕴含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统一全党思想、整齐前进步伐。要增强学习的自觉性、系统性,杜绝“蜻蜓点水”式学习,以永不满足的意志和追求在理论功底上求扎实,在理想信念上求坚定。要紧密联系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求实效,始终在科学理论中找方法、找答案,做到笃学笃信、笃用笃行,使与时俱进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得到“双体现”“双提升”。
  践行“两个维护”要“严肃”。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落实“两个维护”要求,就是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把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落到实处,把不折不扣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固政治立场、筑牢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守初心使命,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反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树牢担当意识、发扬斗争精神,敢于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站出来”,在大是大非面前“挺起来”,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的高度负责书写建功立业新篇章。
  推进反腐败斗争要“严厉”。信任不能代替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作风不正、贪腐横行,是广大人民群众最为痛恨的“恶行”“罪行”,如果任其发展必定减弱党心军心民心的凝聚力。要加强监督检查,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统一,督促各级领导干部提高对反腐败斗争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落实管党治党责任,促进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对不收敛不收手的违纪违法行为重点查处,健全完善制度体系,打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基础,保持耐心和定力,一以贯之、持之以恒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党近百年来饱经沧桑而本色依旧,靠的就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与坚毅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只有定在“严”的“调门”上,管党治党的“旋律”才会更加磅礴、更加有力。

 
学习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坚持字主基调 勾勒字新面貌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通篇体现着“严”字,为推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指明了方向,激励鞭策着广大党员干部特别纪检监察干部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奋进的姿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点踩得更准、步子迈得更稳、路走得更扎实。
  争当“严表率”。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不断推进,“党纪严于国法”深入人心。绳子断在细处,问题出在松处。一些党员干部正是因为放松自我要求和主观世界观的改造,从而产生放任心态、侥幸心理和攀比观念,逐渐初心忘了、使命淡了、行为乱了,最终身陷囹圄、有负韶华。“纪律不会挡箭,法外不会开恩”,党员干部特别是纪检监察干部只有带头严守纪律规矩,在强化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上作表率,才能推动全党“严”出约束力,“严”出执行力,“严”出高标准,“严”出高质效。
  敢做“急先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不作为的干部,坚决果断调下去,不让那些做样子、混日子、要位子的“官油子”得势得利。如此振聋发聩之语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和骨干桥梁作用,以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耗不起的强烈担当精神,做敢为人先、敢闯敢拼的“急先锋”,第一时间传达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第一时间贯彻落实党的重大决策部署,第一时间解决群众所需所忧所盼,在工作岗位上守责、负责、尽责,做到尽锐出战、善作善成。
  善当“实干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党员干部不仅要能深入基层直面群众,做到俯下身子“查实情”,还要能够解决老问题,敢于面对新问题,做到善于研究“出实招”;不仅要坚持“实”字当头,“干”字为先,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务实态度干事创业,还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从认识和实践上处理好公与私、“显”与“潜”、实与虚的关系,不做表面文章,不使花拳绣腿,切实用自身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永做“清白人”。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坦荡为官,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的谆谆教导,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是不能丢弃的政治底色。“廉生威,奢毁誉,贪丧志”。党员干部要时时刻刻以纪律为底线,以法律为准绳,在廉洁自律方面做到思想纯、立身正、行为端、家风清,自觉系好廉洁“安全带”,才能握好用权“方向盘”,时刻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坚决管好自己、管好亲属、管好身边人。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越织越密、笼子越扎越紧,这既是“紧箍咒”也是“护身符”。只有按规矩办事,始终坚持“严”字当头,严出习惯、严出自觉、严出成效,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才能使我们永葆初心,勇担使命,不负韶华,奋勇前行。
 
学习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监督不松劲战贫再加劲
 
  “行百里者半九十”。2021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仅剩2个月时间,剩余贫困人口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分秒必争。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部署,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强监督执纪问责,为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障。
  要拧紧源头上的“总开关”。脱贫攻坚越到最后关头,越要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近年来,各级部门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紧贴实际制定了系列帮扶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有一些地方和单位存在前紧后松、盲目乐观、松口气、歇歇脚的现象。纪检监察机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始终高举问责的“鞭子”,时刻拧紧帮扶脱贫的责任弦,对扶贫政策宣传不到位、工作落实不力、进度缓慢的单位及个人及时进行谈话提醒。推动党委、政府履行主体责任,督促“关键少数”当好脱贫攻坚的“指挥员”“战斗员”,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保持定力耐力,坚决防止松懈、厌战思想出现,将脱贫攻坚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要密织工作中的“防护网”。在这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纪检监察干部更是不能松懈,稍有疏忽,便有“漏网之鱼”逍遥法外。要坚持在履行主责主业上下功夫,在脱贫攻坚的日常监督上做文章,立足“监督的再监督”,与有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强化信息共享、情况互通,坚持重心下移,直插一线,精准访查,重点加强对“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摘帽后“四不摘”的监督检查,了解真实情况,防止“走过场”“做虚功”。要持续推动扶贫领域专项巡察“回头看”、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和扶贫领域专项治理的问题整改,及时督促有关职能部门、责任人履行监管职责,逐项整改销号,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
  要筑牢常态下的“防火墙”。“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当前剩余的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脱贫攻坚决战决胜阶段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将监督关口前移,聚焦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针对“数字脱贫”“填表式脱贫”等问题,坚持主动出击、抓常抓长,节点式坚守,做到精准发现、精准监督;保持高压态势,强化震慑威力,通过曝光典型案件,警示党员干部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确保高效率、高质量推动脱贫攻坚。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到了决胜阶段,我们绝不能因为已有的成果沾沾自喜,就想歇脚松劲,必须常怀“持之者其难”的清醒认知,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攻坚克难、埋头苦干,做到真脱贫、脱真贫,不负韶华,只争朝夕,万众一心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